学校介绍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2001年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场馆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文化底蕴浓郁,办学特色鲜明。学校秉承“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坚持 “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分马家庄校区、藏龙岛校区、武当山校区和东湖高新区(豹澥)校区,共有全日制在校生12800余人(本科生1137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40余人,留学生40人)。举办一所全日制本科体育类独立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5800余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医学等8个学科门类。体育学一级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先后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湖北省重点优势学科”、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高校第二、第三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类,是湖北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A类的学科和学校。体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获批“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学科;“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学科群获批“十三五”湖北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
学校现有2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湖北省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4个湖北省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30门;获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专业硕士4个,共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是全国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居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专任教师、教练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80余人。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其中,国家级、省部级人才74人次。
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研发控测共享平台8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为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建设”期刊、四大核心期刊方阵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为湖北省优秀期刊、武汉大学版核心期刊。
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学生张香花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获得赛艇项目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体育事业贡献奖”。1988年以来,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上共获得金牌131枚、银牌25枚、铜牌36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8枚、银牌18枚、铜牌15枚。培养出了张香花、杨威、程菲、吕会会等一批在世界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体育教育科研机构和世界知名体育组织建立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竞技体育等方面深入交流合作。建有中国空手道协会培训学院、中国铁人三项学院、亚洲体操培训中心和国际体操联合会授牌成立的国际体操学院。积极开展同国(境)外学校联合办学项目,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7个,在校学生近500人。与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多所大学开展学生短期实习实训合作。2014年,学校获批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现有各类长短期在校留学生近100人。此外,学校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局、行业体协和企业在科技服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合作。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接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彭道海2017-04-19
党委副书记、校长 吕万刚
纪委书记 朱建中
副校长 徐 屏
副校长 漆昌柱
副校长 张 飙
党委副书记 易三平
副校长 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