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江苏
3572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江苏省
本科师范类公办

学校介绍

  淮阴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优良校风的江苏省属知名高等学府,坐落在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

  在60年的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持“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始终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和应用型人才,毕业生10余万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学校目前设有17个二级学院,72个普高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学科门类。面向1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与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120余人。同美国、英国、芬兰、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4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向境外高校派出交换生与双学位学生等共730余人,接收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国家的学历国际学生共25人,来自韩国、日本等国家长期语言国际学生累计60余人次,美国、英国、芬兰、法国、韩国、日本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我校学习、实习及文化交流的短期国际生330余人。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面积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5亿元。图书馆藏总量达219万册,电子期刊近40万册,电子图书近140万册,博、硕士学位论文470余万册。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600余人,正高150余人,博士近400人,同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3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8人,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1人。有5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6名教师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十二五”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重点专业(类)9个,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1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7门,省级精品立项教材32部,省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22个。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生基本功展示等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考研录取率达12%。2002年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接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学校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11个。近五年,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9项,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1项,部省级项目141项。出版专(编)著176部,发表论文3524篇,其中被SCI(E)、EI、CPCI收录739篇,CSSCI刊载358篇,授权专利576件,获部省级科研奖励21项、厅市级424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建有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质能与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低维材料化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检测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建设实验室、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等33个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省市级研发平台与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五年,承担省市级“产学研”和科技支撑计划和重点研发项目150余项、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430余项,签订合作协议520余项。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人民网、《光明日报》等十几家国家级、省级媒体集中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进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朱汉清朱汉清,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8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分别于1991年、2003年获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5年在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做访问学者,2000年至2001年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进行学术访问研究。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历任淮阴师范学院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教务处处长、副院长和淮阴工学院院长等职。

  

  院长、党委副书记:焦富民焦富民,男,汉族,1964年1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淮阴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政教系,199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1年6月荷兰Groningen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6年获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兼任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委法律专家库成员等。历任扬州大学法学院院长、研究生处处长,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省重点建设学科法学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民商法学研究,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和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和一般等项目。目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出版专著4部,主编、参编教材4部,在《政法论坛》《法商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登。曾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等各类科研成果奖10项。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叶玲金叶玲,女,1963年5月出生,江苏扬州人,研究生学历,博士,教授。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江苏省颗粒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淮安市妇联兼职副主席。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1984年毕业于南京化工学院,1997年获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2004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08年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出站,2009年8-10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黏土实验室访问学者,材料化学工程研究方向。历任淮阴工学院(原淮阴工业专科学校)系主任、教务处长、校长助理、副院长,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等职。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亚军杨亚军,男,1963年12月出生,江苏淮阴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江苏省辅导员工作研究委员会副会长。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参加首批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在香港浸会大学跟岗研修半年。曾获得江苏省党的宣传部门优秀宣传工作者,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个人,第七届淮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经济学研究。曾在《教育研究》《教育评论》等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和指导项目8项,出版专著1部,曾获江苏省高校教学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一等奖。

  

  党委常委、副院长:施军施军,男,1963年8月出生,江苏洪泽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等专、编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以及其他项目10余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以及其他市厅级奖近15项。曾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党委常委、副院长:韩同友韩同友,男,1965年1月出生,江苏淮安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任弼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历任淮阴师范学院社科部副主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党委组织部、统战部部长,盐城工学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淮阴工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周恩来思想生平与精神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省高校哲社基金(重点、一般)等项目10余项。出版《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等学术专(编)著6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优秀理论成果奖,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市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项。分别荣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术带头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等称号。

  

  党委常委、副院长:周军周军,男,1963年10月出生,江苏海安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曾先后担任江苏省高校学生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校党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学、文化学及思想理论方面的研究,主持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高等教育改革等课题多项。先后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江苏社会科学》《中国高等教育》《理论前沿》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及其它文献检索机构收录。其研究成果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多项成果获江苏省教育厅、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党委常委、副院长:赵宜江赵宜江,男,1968年9月出生,江苏沭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职业能力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分别于1997年、2002年于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2003年7月至2004年3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膜技术研究,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台湾大学跟岗研修。历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研究生处处长、教务处处长等。主要从事化学工程专业教学和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及其他市厅级项目10多项。在Chem. Eng. Sci., Water Res.,J. Membr. Sci.,J. Hazard. Mater.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主编《化工原理简明教程》等教材3部,参编《无机膜分离技术与应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5项、淮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淮安市科技进步奖等。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省 “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副院长:李相银李相银,男,汉族,1973年10月生,江苏涟水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现任淮阴师范学院副院长。1995年毕业于扬州大学中文系,2000年获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交流(在职),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历任文学院院长、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等职。现为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导,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333工程”中青年科技带头人,淮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领军人才。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完成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省重点教材1部。曾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校哲社优秀成果奖、淮安市哲社优秀成果奖等一二三等奖10余项。主持获得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