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北京
1743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教育部
本科艺术类公办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雕塑

专业代码:
130403
学历层次:
本科
修学年限:
四年
学科门类:

专业介绍

20世纪50年代初雕塑系成立,由此到60年代中期为第一发展阶段,这期间以当年留法归来的刘开渠、王临乙、滑田友、曾竹韶等先生为主,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现实主义雕塑教学系统,后来又有留苏归来的钱绍武、董祖诒、曹春生、司徒兆光等先生加以补充,使之更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雕塑系逐步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雕塑流派,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北京十大建筑雕塑创作为中心的大型纪念性雕塑,成为新中国纪念性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从70年代末恢复招生到美院迁出王府井是雕塑系第二个发展阶段,主要工作为恢复正常教学系统,并在改革开放新局面下,根据社会的发展对教学体制进行调整,逐步吸收西方现代主义雕塑的优点和国际当代艺术的新观点、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基于扎实基本功上的创造性。从中央美术学院2001年迁入望京新校园至今为第三发展阶段,重点工作为在保持原有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开拓新领域,初步建立现代材料教学系统;并着手面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公共艺术的要求,开展公共艺术研究教学。雕塑系的教学体系再次调整,形成了专业基础教学、导师工作室教学与技法材料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既保持原有的写实雕塑优势,又吸纳现代材料教学优点,代表了国内美术院校雕塑专业教学改革的趋势。雕塑系和雕塑艺术研究所创作的大批优秀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以《抗日战争纪念群雕》为代表的一批重要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个群体在新时代的学术实力。
  迄今为止,雕塑系教学正在形成三个比较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是50年代以来在学习借鉴法国、前苏联美术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完善起来的社会主义写实雕塑教学,对于五千年中国本土传统空间形体语言的挖掘与继承也在此基础上日益深入;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对雕塑材料语言体悟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抽象艺术语言相关的现代材料教学;三是为应对近年来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正在着手建立的,以雕塑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艺术教学。雕塑系从学术发展上着眼,主张:1. 保持并继续加强第一个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因为它是中央美术学院优秀的学术传统,也是最大的优势。在目前国际视觉艺术教育格局中,也是写实雕塑教学中唯一完整的一块。2. 巩固和完善第二个方向的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建立在现代材料与空间语言基础上的现代雕塑教育将是不可缺少的,它将为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等领域输送新鲜血液,建立基础语言。3. 建立和健全第三个方向的教学,这已是随着中国城市建设快速发展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
  总之,雕塑系的教学系统将在由前现代向现代的过渡中稳步发展,这一发展过程被视为一个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有机体,既要保持原有优势,并从中发展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要开拓新的领域,响应时代需求。
  雕塑系教学基本建制分三个教学方向,六个导师工作室:1. 写实教学方向: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2. 现代材料教学方向:第三工作室、第四工作室。3. 公共艺术教学方向:第五工作室、第六工作室。配合这六个导师工作室,还有六个材料工作间,即石、木、陶、金属焊接、铸造、构成工作间。
  现任系主任为隋建国教授,常务副主任为吕品昌教授,副主任为孙伟副教授。
  第一工作室
  本工作室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的艺术主张,教学主要是与学生研究学习关于造型艺术之形体塑造规律和个人艺术的发展,以基础教学为主,鼓励学生不断创作。
  教学并不刻意以“写实”为唯一标准,而是以解决造型能力为基础教育的主旨,头像课以肖像创作方式展开,人体课重视表达感觉,重视对整体感和形体完整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训练,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雕塑语言最具震撼力的三度空间形体的完整性和建筑感,所学之技能有助于服务社会,有助于发挥个人才能,从事艺术家的创造劳动。
  工作室尊重传统,也有学院传统教学的自信,纵观历史,每个阶段都有技术的进步,每个时代都有“现代”、“当代”的发展,这与传统是不矛盾的。工作室鼓励学生在这方面探索,启发学生“真诚地投入”。
  中华民族的雕刻有着厚实的传统,本工作室除了“考察”、“临摹”课以外,还鼓励同学研究如何把中国的雕塑语言运用到现在的雕塑课程中去。就基础教学而言,西洋传统从古代埃及到古希腊、文艺复兴,造型语言和中国的有许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工作室在教学中尽量加以介绍。
  传达我院前辈的优秀学术传统是工作室的重要课程,本着发挥传统,中西结合的目的,工作室将与同学们共同努力研究造型语言,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的造型能力得以提高。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孙家钵教授。
  第二工作室
  第二工作室教学推崇“古典精神”。和谐、明晰、严谨、普遍性和理想主义是“古典精神”的一些主要特征。古典在我们这里便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审美,一种品格,一种精致和一种不朽。
  第二工作室不简单盲目地跟随时尚和潮流,回归本质、探寻真正的人类精神家园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这些均依靠严谨科学的课程安排来体现。
  第二工作室课程设置以泥塑头胸像、泥塑人体课为主。围绕一个泥塑作业,要完成大量的速写,素描,小泥塑稿等一系列的练习,使每个单元的课程成为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学习过程,这同样也是一个艺术家完整的个人创作过程。人体课,习作课并不仅仅是解剖、结构、比例和中心,更是精神和境界的体现。学生完成的每一件作业力求达到和谐,最终形成一个不能再做丝毫增减和改动的整体。
  兼收并蓄,厚此薄彼。将具象写实雕塑语言教学系统化,引导学生认识、掌握具象写实雕塑语言,实现教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将发现和创造贯穿于教学之中,这些理念的实施使工作室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充满生气的团体。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陈科副教授。
  第三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方向为探讨当代艺术中的雕塑技术与观念问题。工作室试图把当代文化与艺术作为一个大的背景和思考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基本的教学体系。工作室尝试把传统和当代艺术中有关雕塑及相应的知识和方法作为一种训练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这些训练的同时,在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关系和可能性,从而为这些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室要求这种基础训练不是片面的,而是开放的,不仅在雕塑技术和材料上,更是在思想方法和观念上,都要获得相应知识。工作室的教学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与工作室教师产生互动关系,以开放的思维方式共同探讨当代艺术的话题,同时工作室也强调严格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能用相应的技术来呈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展望副教授。
  第四工作室
  本工作室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以开放的姿态去接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和科技资源,培养适应当代和未来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提倡教书育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同时养成锐意进取、沉稳忠实的治学作风和诚恳、谦逊、吃苦耐劳的朴素品格。
  教学中强化造型和材料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材料,深化艺术思想和观念表达,展开并实施实验性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工作室将立足当代雕塑创作前沿,在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探寻新的表现空间和可能性,创造21世纪的中国雕塑艺术材料语言。力争培养出能够站在国际、国内艺术创造平台上进行交流对话的、优秀的、有理想、有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学生在学习当代雕塑的材料与观念表现课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材料特质,纯化语言品格和意味,拓展中国雕塑艺术在材料运用上的可能性。在一般了解、掌握不同材料特质和工艺手段特质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材料实践和运用性研究,探索新的有创造力的表现手段和形式,从而获得一种驾驭材料、表现思想、寄托情感的自由,形成开辟和塑造审美新空间的活泼创造力。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吕品昌教授。
  第五工作室
  第五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主导教学方向的工作室,旨在以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人文、科技等多层面的综合价值体系为基础知识,依托、关注并研究当代环境、空间、人与艺术的互动和建立新关系的可能性。第五工作室利用中央美院及雕塑系多年积累的教学资源优势,从更广阔的视野、多学科的知识层面交叉覆盖,形成以建构开放性空间为特长的教学体系。
  公共艺术是以艺术的社会化、民主化为背景的共享艺术。社会性是公共艺术的本质特点,着力关注人类的整体心理、精神价值的公众属性,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产业化的今天,社会呈现出多元的姿态。第五工作室一贯以严谨、扎实的基础造型课程训练学生,使其掌握雕塑技能和多种材料的造型能力。第五工作室重视培养学生拓展雕塑外延空间和形态的能力,强调吸纳相关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以最佳的方法和系统训练学生们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露出的个性、特长,并加以启发引导,使其形成以独特的特长、多思维的敏感点去驾驭、学习、研究、归纳、创造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更快地适应、融入生活,尽快进入最佳的成长发展状态。第五工作室力图全力打造这一基础平台。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秦璞副研究员。
  第六工作室
  第六工作室是以公共艺术为教学研究方向的工作室。
  随着艺术观念的变化,艺术分类的界线日益模糊,艺术大众化的浪潮使艺术进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种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的一种新取向。公共艺术以其综合、多元、开放、大众化的特征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体现了社会整体在艺术文化领域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在这个大环境下,第六工作室将侧重如下方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一、空间形态与新媒介艺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存方式的转变,综合的艺术形式已经大量融入当代社会,影响人们的生存观念,将雕塑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新媒介结合的艺术形式正在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二、城市公共艺术:当代公共艺术视野下的城市形态突破了早期“公共艺术”所指的“共有空间艺术”和模式,将城市的整体纳入到大的视觉体系加以研究,强调综合的价值并和城市的文化发展形成互动,这些都是当代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与开放空间:以动态、静态等多种艺术形式全面进入公众领域,形成新的与社会互动的艺术语言。
  第六工作室强调终身教育理念,重视拓宽学生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使学生善于吸取新的思想,做具有综合思维能力的时代开拓者。除学习部分雕塑系基础学科外,工作室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应用、数码技术与新媒介的学习与应用纳入到整体教学体系之中,同时依托公共艺术研究中心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现任工作室主任为王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