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山东
6260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山东省
本科综合类公办

地理信息科学

专业代码:
070504
学历层次:
本科
修学年限:
四年
学科门类:

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在科研、教学、以及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概论、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计量地理学、遥感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测量学、Java语言程序设计、GPS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分析、GIS二次开发

办学条件

1.教学经费投入 2017年用于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教学设备购置、多媒体更新、教学日常运行、教学改革与研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校内外实践实习、图书资料购置以及学生活动的办学总经费投入94万元。 2.教学设备 本专业现有8个多媒体教室和9个专业基础实验室,另配有多间专用教室。建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学分析、现代测绘技术、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生态、区域与城乡规划、科技活动室等实验室常年对本科生开放;拥有大型绘图仪和扫描仪,遥感影像处理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拥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类综合性图书、工具书30000余册,订阅相关学科中文杂志100余种,英文杂志14种。另有各类教学光盘、软件、声像资料300余件。 3.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师19名(含外聘教师4名),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合理。师生比为1:22;在专任教师中,全部为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9%;教师队伍的老、中、青年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其中30-50岁教师的占79%,成为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职称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比例37%,中级职称比例63%。建成了“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和“遥感教学团队”两个院级教学团队,骨干力量服务于东平湖研究科研团队,凝练了专业特色,拓宽了应用方向;培养了肖燕、马雪梅2位聊城大学教学新星,成为参选校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的后备力量. 4.实习基地 本专业非常注重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多机制培养体系。与多家GIS业界知名企业签订协议,截至2017年,本专业已建成11个实习实训基地(表8),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个。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毕业不需长时间培训即可上岗工作,缩短了上岗适应期,不断积累的良好口碑大大提高了聊城大学GIS专业的办学声誉,相当部分学生经过实习实训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数年建设所构建起的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使得本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办学特色

多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培养实行卓越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以赛代练相结合;理论培养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校内教师教学与业界精英培训相结合;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2012级自从入学以来,一直坚持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1.以行业需求为目标导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求目标导向一直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修订的重要指针。从2006年开始,本专业加大开设技能操作和编程实践系列课程比例,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09年,明确要求GIS专业学生在校学习中,必须选修GIS应用型课程或开发实践类课程,总学分应在10分左右,“课内课外相结合、必修选修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基本形成。2014级入学伊始,紧盯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在更新课程设置和改革教学方法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典型的教改有:在实践基地用人需求调研中,应实习基地要求适时在专业核心课中加入了《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并更新了主要实践课程的软件版本(ArcGIS10、SuperMap7c、MapGISk9、ENVI5.0)。 2. 实习实训、培训、比赛一体化,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2006年本专业成立“环境与规划学院GIS协会”,以“GIS照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讲座和实践创新竞赛活动,广泛吸引了院内外、专业内外的同学,积极推动GIS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2010年该协会升级为“聊城大学GIS协会”,以此为桥梁和纽带,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从入学伊始即接受到GIS专业文化的熏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GISER。

办学成果

1.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每年都能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2项。学院采取各种策略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比赛、全国GIS开发大赛。2014级102名学生,有40%的同学参加各项比赛,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相互转化。四年来获国家级奖励8余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且连续三年获得最佳组织学院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并由专业教师指导获批1项国家级和4项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2.毕业生培养质量 1)毕业生就业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 2)就业专业对口率 对2018届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为90%。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GIS企事业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到中学就业。 3)毕业生发展情况 毕业学生经过四年的精心培育,因其在实习期间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多家企业如东方道迩、四维图新、中科宇图进入校园进行招聘。2018届毕业生有20%的同学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且90%的毕业生其就业岗位性质与本专业背景相符。通过访谈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工作角色,本科四年期间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为他们在工作岗位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就业单位满意度 研究生导师:导师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能够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很多学生到研修学校,在学校GIS实验室担任业务骨干,组织学生团队进行科研活动。 全国GIS大赛组委会评委:参加全国GIS大赛的学生,其作品创新性强,技术水平高。受到大会组委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很多作品中体现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已经达到了受过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的水平。 工作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聊城大学的GIS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能力与水平上突出,专业外语水平高,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对各种岗位的适应力强,具有创新思想与很强的动手能力,后劲足,发展潜力大。 5)社会对专业的评价 本专业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山东省第一位,培养出了素质过硬、社会反响强烈的当代GIS人才。 6)学生就读该专业的意愿 对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

就业前景

当前,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管理者和研究人员都在努力探索应对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地理信息科学为监测预报地球空间环境变化,预防自然灾害,统筹规划人类活动和合理开发资源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持。3S技术也从实验室走出,变得社会化、产业化,深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015年11月1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其中,“地理信息服务人员”是新版《大典》中为数不多的新增类别,首次在国家级权威标准中确立了地理信息职业的地位归属,地理信息从此成为国家新职业。新版《大典》新增6个地理信息职业,其中,新增“地理信息系统”“导航与位置服务”和“地理国情监测”等3个专业技术职业,归入“测绘和地理信息工程技术人员”类别;新增“地理信息采集”“地理信息处理”和“地理信息应用作业”等3个专业技能职业,归入“地理信息服务人员”类别,实现了地理信息新兴职业与传统测绘职业的融合协调发展。且被标示到“环保、低碳、循环”的绿色职业中,享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经统计,近3年环境与规划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或就业供不应求。可以预测,随着GIS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GIS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空间仍将持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