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陕西
10887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教育部
本科理工类公办21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公路学院简介

  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院,1951年以来,历经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公路学院和长安大学公路学院。50多年以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
  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l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先后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共9个专业方向:即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桥梁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基地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交通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交通工程(机场工程与总体设计)、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管理)专业。 其中《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交通工程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又是陕西省名牌专业。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公路工程”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1门国家级双语课程(交通规划),一个国家级“土木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和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0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交通部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资助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汽车学院简介

  汽车学院是长安大学建制最早教学科研单位,1951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大中专班开始招生,1958年汽车系成立,开始本科专业招生,1981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50多年来,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外国留学生近万名,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和20多个国家与地区。
  学院下设交通运输系、车辆工程系、市场营销系、交通安全系、物流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机电与动力工程系和运输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车辆结构实验室、运输工程实验室等教学、研究和实验机构。
  学院现有交通运输(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车辆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汽车服务工程(陕西省特色专业)、交通安全工程、市场营销和物流工程7个本科专业;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车辆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硕士点)、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博士点、硕士点)、交通新能源与节能工程(博士点、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企业管理(硕士点)、物流工程管理(硕士点)等学科。学院有车辆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交通运输省级教学团队,商用车辆运用与制造领域陕西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交通运输类陕西省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另外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和发动机原理是陕西省精品课程。
  学院有教职工106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9名(博士生导师10名),博士38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0余项,获国家发明成果或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100余篇,多项技术被企业应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学院实验室建筑面积达10000㎡,设备原值6500余万元,拥有包括人-车-路-环境三维动态模拟系统、电动车辆试验研究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统、汽车行驶性能综合测试系统、数控发动机实验台、汽车代用燃料性能检测专用设备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和国内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
  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交通能源研究会、中国公路学会汽车运输学会、中国人类工效学会交通工效分会的理事单位,是中国客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交通运输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道路运输分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试验检测中心,是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和西安市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单位和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单位。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和学术交流,多名教师曾在国外留学或进行高级研修访问,与德国、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高校与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工程机械学院简介

  工程机械学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筑路机械系、机械系、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部分)于2000年12月29日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领域的设计、制造和智能化控制,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及工程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有教职员工136人,其中教授25人(博导10人),副高职职称80余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目前在校本科生2300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0余人。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工程机械”4个二级学科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公路机械化施工与管理、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与管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机械专业方向),工程机械、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和液压传动与控制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交通建设与装备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工程机械专业”获准启动了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工程机械专业本科工程型人才特培班,设有“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 “机械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是经国家技术监督局认证的国家检测中心;学院拥有实验仪器设备总值3500余万元。
  学院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不断提高,近三年来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每年科研经费超过两千万元。学生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的优异成绩,在其它竞赛项目中多次获奖。
  工程机械学院是目前我国工程机械领域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卓越工程师培养和试验检测基地之一,全国十几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在学院设有奖学金,以资助学习成绩优秀和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简介

  经济与管理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的专门学院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在现代经济与管理、交通运输与物流、现代商务与信息技术应用、统计科学等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办学和科学研究体系,在国内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
  学院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和道路经济与管理3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道路经济与管理、产业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等8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520余名。
  学院设有交通运输、会计学、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9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目前在读本科学生1970余名。
  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3个行政职能机构;设有运输管理系、物流管理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统计系、信息管理系、经济系、电子商务系和财务管理系等9个专门教学单位,设有综合运输研究所、交通投融资研究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所、交通运输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所、物流管理研究所和实验管理中心等科研和实验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在89名教师队伍中,有教授及研究员17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42人;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交通运输部“十百千人才工程”、交通运输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精品课程负责人等各类人才支持项目的教师7人;有4人被录入交通运输部软科学专家人才库。
  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共245项,累计完成科研经费3400余万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科研奖励20项;出版了《物流经济》等学术专著13部;主编出版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6部,主编出版学院专业教材29部;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简介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目前涵盖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控制与管理、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专业特色。
  学院下设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系、轨道交通及其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等6个教学系(部);设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研究所、交通系统工程研究所、隧道机电系统研究所、轨道交通控制研究所、智能测控与电气传动研究所、智能建筑研究所、建筑设备控制工程系统研究所、微纳电子研究所、长安华驰交通工程研究开发中心等9个研究所(中心);设有控制工程实验室、电气工程专业实验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等4个实验室(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与霍尼韦尔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共建的智能建筑实验室、与英特尔共建的长安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与飞思卡尔共建的长安大学-飞思卡尔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学院现设自动化、自动化(交通信息与控制)、自动化(轨道交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又被列入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等4个学科硕士授权点;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2个学科博士授权点;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方向)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10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实验人员26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30人;博导和硕导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6人。在校本科生1458余人、硕士和博士生188人。我院 2001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江枫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在2008-2010三年期间参加“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的优异成绩。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两千余万元,并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3项以及其他教学、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

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工程学院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以及交通运输工程四个一级学科领域,具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以及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智能交通、车辆电子技术等专业特色。
  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号与信息处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7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另外,在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三个领域培养工程硕士,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79人,其中教授23人(含兼职教授3人,其中外籍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56人,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4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70余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到75%。
  学院下设7个系(部):计算机科学系、交通信息工程系、网络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4个实验室(实验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训练中心;8个研究所(研究开发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交通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中心、长安交技智能交通研究所,信息存储技术研究所,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近3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30余部;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50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9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32项,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43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60余篇。
  学院在信息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网络测控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及应用;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及应用、交通行业信息化理论及工程应用。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简介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是长安大学重点建设学院,由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测绘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四大学科群组成,设有4个系和1个实验中心。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及7个本科专业;传统优势学科地质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及测绘工程为陕西省特色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已发展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33人,专职教师102人,其中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50余人,绝大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90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500余人。五十多年来,学院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近万人,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
  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以及综合物探实验室、信息获取与处理研究实验室、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学院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购置了一批国内一流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搭建起了地学工程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平台。
  学院科学研究特色明显,拥有15个研究所和1个工程勘察分院,有12位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计划、国家水电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能源与灾害地球物理探测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发表科技论文7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
  学院注重国内外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等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并互派专家学者讲学。近年来,学院主办或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多场,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学院走“人才强院、内涵发展”之路,以教学为中心,紧紧抓住教育大发展、西部大开发及“211工程”建设的机遇,实施名牌学科、名牌专业、名牌课程和名师等四项工程建设。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开拓创新,力争将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学院,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地学人才。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简介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简称资源学院)是一个理工兼备,理、工、管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二级学院。现设有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 旅游管理等6个系、1个省级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9个科研机构。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02人,教师中,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博导22人,副教授44人讲师3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66.6%;教师学历层次高,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7.6%,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95.0%人。学院人才培养体系齐全,拥有1个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硕士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开设有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管理7个本科专业和油气资源勘查专业方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国家级、其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地质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为陕西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陕西省级特色专业;地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示范教学中心。
  目前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近200项,在研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0余项,被SCI、EI等收录的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

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建筑工程学院设有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专业资料室、计算机中心;按专业设有建筑工程系、工程管理系两个系;现有建筑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建筑工程实验室2个实验室;有长安大学土木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冷弯型钢结构研究中心、长安大学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长安大学地下结构与工程研究所、长安大学建筑工程经济研究所、长安大学——凯斯抗爆结构安全与防护研究中心、长安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等7个研究机构;学院现有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三个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设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在全校率先进行专业评估,2007年“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被国家确定为“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1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36人,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实验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8人,硕士学位教师31人,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20余人。
  学院在“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结构及结构抗震、结构强度理论、混凝土基本理论及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土力学与基坑支护、基础工程、基本建设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估价”等方具有优势。学院科研成果辉煌,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公开发表科研及教学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章70余篇。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具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级培训资质,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建设厅“建设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房地产估计师”、“注册建造师”等执业资格培训点,同时也是陕西省建设厅造价员、施工员、质安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岗位证的重点培训点之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
  学院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4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地质工程,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地质、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地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第四纪地质学、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应用化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总面积接近9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拥有国土资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国土开放研究实验室、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中心长安大学分中心以及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市政与暖通、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3个实验中心。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
  学院拥有一批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教职工157人,教授2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客座教授1名,陕西省首批“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9人,副教授等高级职称38人,拥有“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交通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水利部等部门的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依靠人才及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学院拥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甲级资质证书、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乙级证书,实验中心拥有计量认证省级合格证书,对外可承担水资源勘察与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环境设计与治理,污水处理,给排水处理,公共建筑空气调节、供暖、通风、楼宇自动化,空气净化与除尘,噪声控制,燃气管道系统设计,给排水管网设计,岩矿分析测试,药品及食品的分析测试,水质分析等工程项目、实验项目、产品开发、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建筑学院简介

  建筑学院前身是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成立于1979年12月。2000年由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与原公路交通大学建工学院(部分)合并组建成立长安大学建筑学院。1980年设置城市规划专业,1981年设置建筑学专业,2001年设置艺术设计专业,2004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建筑学(本科五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五年制)、艺术设计(本科四年制)三个专业。现有学生(本科、研究生)1395人,教职工96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29人,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60人。
  建筑学院下设建筑学系、城市规划系、艺术设计系、建筑技术研究所、建筑美术研究所共五个教学单位,一个实验中心(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CAD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建筑造型实验室),建筑节能与人居环境实验室,一个建筑图书资料室,一个图档管理室。另有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及以科研为主的城市研究所、建筑声光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所。
  学院现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现有硕士导师20人。学科建设突出以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艺术设计为重点,同时发展建筑技术等相关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融建筑学、城市学、艺术学为一体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
  学院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在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地域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研究等方面,发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初步在人居环境研究、小城镇规划、当代换型住宅设计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曾经获得国际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一等奖、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特别奖,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特别金奖,全国建筑学专业作业竞赛二、三等奖,全国城市规划专业竞赛优秀奖及陕西省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等奖项。
  学院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长期开展科技合作和交流,学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建筑修复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长期工作合作关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于2007年合并组建而成,已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现设道路材料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能源与电子材料系以及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等重要研究平台。
  学院现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能源及电子材料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80%以上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博士学位;全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近60%。目前,学院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多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
  学院始终把培养具有材料科学综合基础知识和高新材料研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学院重视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关注学生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教育理念,营造团结、和谐、努力、向上的学生工作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在“挑战杯”创业大赛和科技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良好成绩,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0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100%,考研率达到34.86%,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交通运输工程材料领域研究和开发方面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材料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方向拥有较强的实力。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科研经费总量达2000多万元,教师在核心期刊和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EI检索收录近300篇,被SCI检索收录80余篇,申请与授权专利30余项,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十项。与美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俄罗斯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凝聚团结图发展,充满朝气谋未来。材料学院将紧紧依托公路交通、国土资源与环境、建筑工程等优势学科群,进一步挖掘学科资源,凝练研究方向,争取把学院建设成为在材料学科,特别是在交通工程材料、生态环境与矿物材料领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材料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简介

  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教学与研究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授20人,副教授45人;博士26人,在读博士13人;硕士生导师3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
  学院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授权点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培养资格。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校级名牌专业1个。目前在校学生978人,其中本科生665人,研究生313人。
  学院现有3个专业教学机构和4个公共理论课教学机构;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是陕西省文化厅和长安大学共建的重要培训基地。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70余项;获教育部精彩一课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有省级精品课2门,校级精品课5门;出版学术专著(教材)60余部;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光明日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摘登。
  政治与行政学院以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教育教学的科学化管理,为创建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基地而不懈努力!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简介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简称文传学院)是长安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的教学与研究基地。学院承担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和广播电视编导4个本科专业以及对外汉语教学、艺术教育(全校各专业)的教学任务。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9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 9人,另有兼职教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6人。学院还拥有作家、编剧、书法家、画家等知名人士。目前设有4个本科专业、5个专业方向,在校本科生855人。
  学院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系和艺术教育中心5个教学机构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设施完备,有报刊编辑、非线性编辑、广告制作、平面设计、影视评鉴、音频制作及播音与主持等10个实验室,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400余万元,设备500余台套。
  学院设有文学创作研究所、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所、影视艺术与传播研究所、书画艺术研究所和路域文化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学院近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课题,在小说创作、广告和书画大赛方面多次获得国内重要奖项。
  文学与艺术传播学院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努力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文学艺术和新闻传播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理学院简介

  理学院的前身是长安大学基础课部,她成立于2002年4月,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基础课部、西安工程学院数理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基础科学系合并组成,2003年3月更名为理学院。
  理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88人,师资实力雄厚,教学效果优秀。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主持了陕西省科学研究项目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863”子项目1项,承担校内科研基金和横向课题多项,年均研究经费300多万元;在国内外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500余篇。学院教师获得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等六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17种,《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被评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线性代数》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有1人被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聘请为评奖专家,1人被评为陕西省师德标兵,5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4人被评为长安大学师德标兵,1人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工程力学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力学等两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设有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应用物理系、工程力学系、化学与材料科学系、工程图学系等5个教学机构,承担着全校的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制图等5大类基础学科的教学任务和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学院拥有物理、化学、力学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四个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面积8075平方米,现有设备总值1558.4万元。力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全校土建类、机械类、工程力学和应用数学等40多个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大学物理、普通化学、工科基础力学和软件工程等12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各实验教学中心结合我校道路、桥梁等主干学科开展科技服务。力学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公路、桥梁检测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持完成了《道路石油沥青抗剥落剂AST-3的研制》、《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乳化剂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其中《道路石油沥青抗剥落剂AST-3的研制》获交通运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列入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项目。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培养工作,坚持选配最优秀的教师为学院学生授课。建立健全了院级学生管理制度和规定,使学生从入校伊始就牢固树立遵守校纪校规,热爱学校、热爱集体、热爱自己本专业的思想。学院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和素质教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学院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学生受到了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锻炼。
  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加强对毕业生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推荐学院的毕业生,鼓励学习优秀的学生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左右,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30%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外国语学院简介

  外国语学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英语教研室、俄日德语教研室、西安工程学院外语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目前有教职工15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0人,讲师92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1位,校级教学名师1位。学院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英语和日语两个外语本科专业。学院还肩负着全校博士生、硕士生及本科生的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俄语、大学德语、大学法语的教学任务。学院设有研究生英语系、英语系、俄日德法语系、大学英语一系、大学英语二系、应用语言研究所、语言实验中心、办公室及教务办公室等机构。语言实验中心有音频、调频自办外语电台4个,先进的语音设备46套,分别建在三个校区,可供2000多名学生同时使用,用英语电台可组织多种类型的听力考试。
  学院每年计划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40名,日语专业本科生20名。目前学院有研究生38人,本科生238名,其中英语专业本科生159名,日语专业本科生79名。
  学院实行小班化教学,每个教学班为20人,各班都有专用多媒体教室,充分保障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学院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英语专业学生在2003年全国TEM-4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85%,在2004年全国TEM-4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92.5%。在2005年全国TEM-8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64.5%,在2006年全国TEM-8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79.49%,2007年全国TEM-8考试中,一次通过率达81.1%,2008年全国TEM-4考试中一次通达到82.5%;2010年全国TEM-8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79.49%;近两年日语专业全国专业四级统考一次通过率平均达到82.1%,都远远高于全国高等院校平均水平。近年来,在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我院多名同学代表陕西高校参加全国决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日语专业学生在全国日语演讲大赛上荣获多项优异成绩。2010年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专任教师中,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一人,硕士学位获得者62人,另有5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种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96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其他教学研究课题46项,已有三项获陕西省二等奖。
  外国语学院发展的总体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理论基础,过硬的听、说、读、写、译基本功,上乘的外语交际能力,较全面的工程科技知识,专业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外语高级人才,把学院办成西北一流、国内行业知名的优秀外语人才培养基地。

体育系简介

  长安大学体育系是负责全面实施学校体育工作的教学单位,承担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和全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任务,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群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与竞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场及体育设施管理、高水平竞赛组织管理等工作。
  体育系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理论基础扎实、业务水平精湛、富有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6人,国际运动健将、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得者1人、运动健将3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国首届健美操形象大使1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多位教师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体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体育协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足球分会、攀岩分会、舞龙舞狮分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等组织中担任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委员等职务。近年来,体育系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8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体育系设有办公室、体育人文社会学教研室、公共体育教研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团总支、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体育科学实验中心、竞赛与训练管理中心、体育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建有体能训练实验室、体质测量与评价实验室、运动解剖学实验室、体育心理学实验室,配备有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身体成分仪、功率自行车、心率表等设备和仪器。在西安美格菲健身中心、宁陕山水娱乐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长安大学体育教学实习基地”。
  体育系坚持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专业突出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雄厚的师资力量、优良的教学条件、科学的管理体系、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能,具备了过硬的综合素质,能够从容应对生活、学习及就业,活跃在体育健身与休闲运动技能指导、体育旅游、体育经营管理等工作岗位。89名毕业生中,有15人考取了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985”、“211工程”学校和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体育专业院校硕士研究生,2010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30%。1人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参加了火炬接力活动,1人获得“陕西省优秀学生干部”称号,1人获得2009年“芙蓉学子?榜样力量”优秀大学生评选活动“感动长大奖”,3人获得“长安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称号,3人获得“长安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9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3人获得“群光”等社会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