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区:
山西
6078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山西省
本科综合类公办

院系设置

初民学院介绍

初民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以建国后山西大学第一任校长、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山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邓初民先生的名字命名,是山西大学积极探索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基地。学院设 “文学+史学+哲学”试验班(文科初民试验班),学制四年,旨在通过实施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科背景宽、理论基础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初民学院实行学费优惠政策,对高考成绩超过生源地当年第一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线30分以上的考生,学校免收第一学年学费作为奖励。

新生入校后,学校将从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专业选拔部分学生组成文科初民试验班。文科初民试验班实行四年一贯制,前两年前两年单独编班,实施大类培养,主要学习文学、史学、哲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后两年实行小班教学,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学位授予采取“1+1”模式,即试验班学生可获得双学位,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课学分选修情况,文科试验班可授予文学、史学或哲学学士学位。

学院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教学团队由学校选派的优秀教师组成;同时,实行四年全程“导师制+导生制”,围绕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和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的学习、科研、思想、生活进行全方位指导。我院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普通学院的3倍。

文科试验班主干核心课程有:中国文学史、西方文学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逻辑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物 理 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山西大学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4年由国家基金委批准成立,为首批入选的十四个物理、天文学国家基地之一。多年来,坚持以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已经为国内外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与教学机构提供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国家高度重视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基地建设,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连续十多年每年拨专款用于基地建设,近年来国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专项基金资助基地所有学生立项参加科研训练、建设基地所在院系的教学科研训练条件。

我校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学科支撑条件有:光学国家重点学科,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本科教学支撑条件有: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等;师资支撑条件有:中科院士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其中讲座教授2人),“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10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7人。

目前承担有国家重大科研基础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项目,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学习、技能培养、科研训练各个环节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本科招生、奖学金额度与比例、师资配备、教学改革以及硕士推荐等方面,国家与学校都有特殊政策。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高考成绩超过生源地当年高考录取一本线30分的考生免收第一年学费;在校期间,选派优秀教师为物理基地学生授课;学生自愿申请,经学院综合考核,优秀学生可享受学校公派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有50%的学生免试推荐到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或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基地可实行本科-硕士-博士连读制度。

自1999年首届学生毕业以来,物理基地已培养学生500余名,绝大多数学生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早期毕业生已有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进入科学院创新工程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或高校国家重点学科教授等,成为国内外相关学科与研究机构的优秀人才。

文学院

山西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02年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2001年中文系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合并,成立文学院。历经百余年的发展,文学院现已成为山西省语言文学类以及戏剧影视、新闻、广告、汉语国际教育等学科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文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7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3人。一大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如黄侃、李亮工、柏逸荪,高本汉(瑞典)等都曾在文学院执教。特别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姚奠中先生在文学院执教长达半个多世纪,使章先生之学术精神沁入文学院几代学人的灵魂深处,是文学院最宝贵的学术精髓。近年来有多名教师先后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师、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计划。

文学院是山西大学最富传统特色的院系之一,历经百年发展和探索,形成了以国学为基础、以应用为发展目标的办学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院已成为“山西省文化研究与影视、新闻、广告、传播人才培养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山西省授予“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省级精品课程。学院学生工作成绩突出,近三年连续获得华北五省“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一等奖”,每年校“百花奖”和“健美操”比赛均获得一等奖。

科研积淀深厚,学术实力雄厚。老中青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配置整齐的学术队伍。 近年来,连续多次获得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文华奖等。

我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每年均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资深业内专家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国学大讲堂定期开展免费公益学术讲座,获得很好的社会影响。近年来我院多位老师分别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台湾、香港、美国旧金山等地的高校参加学术会议,并有多名教师赴日、美研修深造。

文学院创办114年来,向社会输入了大量的政界、学术界、媒体界的优秀人才,为推动社会的物质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杰出校友灿若繁星,更有数不胜数的普通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院下设汉语言文学(山西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告学五个本科专业。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是山西大学有着百年传承的院系之一。历史学是山西大学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早在1902年山西大学建校时,西洋史(即世界史)、中国古代史就是中西斋学生的必修课程。1936年,历史系正式建立。1997年,历史系与山西省旅游局合作成立山西大学旅游学院。2001年,历史系与山西省文物局合办成立山西大学文博学院。2003年改系建院,下设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五个专业。

历史系从成立之日起,就成为山西大学负有盛名的系科,一直以名师荟萃而闻名华夏。曾在我系执教的名师有留学瑞士归来的中西交通史专家阎宗临先生、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专治中国古代史的留英博士周传儒先生、地方史专家郝树侯先生、中国政治制度史专家梁园东先生、被誉为毛泽东“一字之师”的唐史专家罗元贞先生、开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先河的乔志强先生、捻军史专家江地先生、国际共运史专家程人乾先生等。

学院现有教师8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者8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8人。学院设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考古学;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世界史;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旅游管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史、考古学;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旅游管理。2个博士科研流动站:中国史、考古学。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国家和省部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1000篇,出版专著 100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40余项。目前正承担纵横向科研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达1000余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

学院现有在校生710人,其中本科生479人,硕士生216人,博士生15人。本科生生源来自全国 18个省市自治区。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设有相声协会、旅游协会、红枫志愿者协会、文物爱好者协会、收藏协会等学生社团,自办《百草园》杂志,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近年来学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40%以上,学生在校内外各种大赛及活动中表现突出。

学院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走出去,直接参与国家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如旅游专业的张壁古堡的历史考察、文水县则天庙景区旅游规划、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皇城相府中华字典博物馆策划等项目,考古专业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发掘、山西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重庆市三峡库区开县文物考古发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专业的发展。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近年来我院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修、访学30余人次;由我院发起和协作的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10余次,先后同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合作交流,聘请了26位学者为客座教授。

学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如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孙英(1954级)、著名诗人书画家李才旺(1962级)、山西省社科院文化学首席专家降大任(1962级)、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韩石山(1965级)、山西博物院院长石金鸣(1978级)、中东问题研究专家李绍先(1979级)、西亚非洲研究专家张晓东(1979级)、学者型外交官孙恪勤(1979级)、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功(1984级)、山西黄河少儿艺术团团长郭琪(1989级)等。

哲学社会学学院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创建于1980年,原名为山西大学哲学系,2003年改为哲学社会学学院。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哲学社会学学院是山西大学发展最好的学院之一,拥有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哲学专业为山西省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具有哲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八个二级学科方向招收博士;社会学具有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社会工作专业为我院重点建设专业。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学科结构合理,学科层次完善。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科技史),1个博士后流动站(哲学),1个山西省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哲学),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学),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人口学),1个山西省品牌专业。学院专业设置既注重基础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兼顾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在校各类学生共有750余人。学院优秀毕业生代表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秘书)、陈晓东(山西省驻京办主任)、陈晓洪(临汾市副市长)、郝耀洲(山西省兰华集团董事长)等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师资队伍配备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 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10 人,硕士生导师4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5人,青年长江学者一人,山西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3人,山西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学院以郭贵春教授、高策教授、殷杰教授、乔瑞金教授、薛勇民教授、魏屹东教授、孙岩教授为带头人,在科学哲学、科技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认知哲学、政治哲学等方向形成了特色鲜明且实力雄厚的科研教学队伍。学院外聘有长江学者江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原院长);任定成教授(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新和教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凡教授(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刘大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Dr. Nicholas Bunnin, 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Peter Cane, 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aw等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客座教授。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科学技术哲学、语境论、社会科学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方科技史、社会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5项;山西省“百部(片)工程”一等奖20余项;承担和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达1000余万,为各级政府、企业提供咨询报告30余项。

学院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已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同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美国纽约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澳大利亚国家法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双边学术交流机制。

目前,学院正在深入挖掘学科优势,构建优势学科群,不断树立精品意识,培养精英型人才,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创造高质量科研成果,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深化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培育更具特色的学院文化,为创建高水平、高效益的研究教学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为1919年设立的山西大学法科政治学门,1931年独立建系。“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系的发展遭受挫折。1986年政治学系恢复建制,2003年3月更名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历、职称、学缘、性别、年龄等结构相对合理,已经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科研能力较强、与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联系密切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课教师53人,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在读博士4人,占教师人数的94.3%,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45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创始人邓初民先生等多位国内知名学者曾在我院任教。

学院坚持学术兴院,把教师整合在不同的科研团队中,在培养学术团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院现设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四个研究室;内设行政管理研究所、基层民主与治理二个二级研究所。近年来,学院共承担了10项国家社科研究基金、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等科研项目,出版了41部学术著作,发表cssci论文165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4项,如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 项、二等奖多项、山西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

学院坚持学科立院,准确把握学科定位与学科动态,逐步发展学科专业。学院现有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点(MPA);设有政治学理论博士点。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是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山西省品牌专业;被省教育厅确立为“地方综合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坚持学以致用,特色鲜明,培养优秀人才。在校本科生810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26人、MPA396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我院学生连续七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包括山西省仅有的两个特等奖;“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多次获得团中央等各级部门表彰。在全国健美操联赛、山西省健美操锦标赛上多次荣获一等奖;连续九年荣获“院长杯”第一名;连续十年在校运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近年分别获得山西大学足球、篮球、排球赛冠军。

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6月由管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是山西大学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经济学(山西省品牌专业)、经济统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山西省品牌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山西省品牌专业)、会计学(山西省品牌专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本科专业和1个理科试验班,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经济学、工商管理和会计学3个双学位专业;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MBA、MPAcc、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图书情报等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经济史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山西省重点学科,经济史1个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山西大学管理与决策研究中心、山西绿色发展研究中心2个山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省汾酒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省能源经济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2个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电子商务1个教育部职业师资培训基地。

学院专业设置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本科—硕士—博士”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已初步建立。目前在校各类学生近4000人。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均位于全省前列,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著名校友代表有杨志明(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管培俊(国家民委专职委员)、张复明(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计平(中国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晓龙(北京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等,均在各个领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1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 11人、副教授 37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得者1人、山西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1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学院聘请汪应洛院士、于景元(原航天部710研究所副所长)、郭佩俊(日本横滨国立大学教授,山西省“百人计划”专家)、吴振宇(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授,山西省“百人计划”专家)等教授为学院的兼职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聘有陈东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伯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孟雄(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教授)、李琪(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李晓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孙才仁(中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会山西监管局局长)。

近年来,学院教师围绕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财务管理与实证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晋商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学科、方向展开教学、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SSCI、SCI、CSSCI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80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60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40 余项;目前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和企事业委托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

学院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已与美国爱达荷州立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加拿大凯普波瑞顿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院中日韩研究所、波兰华沙大学、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印度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双边学术交流机制。

作为山西大学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国际化”为指导,从适应市场需求和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施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应用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学院按专业招生,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入学后,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的培养后,再进行专业培养。

学院理科试验班,是山西大学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开设的试验班。该班面向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和工商管理四个专业中选拨学生,实行单独编班教学培养,前两年大类综合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数学、经济、管理的基础课与通识课,后两年进入专业进行专业培养。学位授予采取“1+1”模式。学生奖学金总额为其他专业学生奖学金总额的3倍,享受面为学生人数的90%;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招生人数的30%。学校对理科试验班在学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外国语学院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1919年山西大学堂文科下设的英文学类(英文系),经过九十多年的发展,学院现有英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翻译六个本科专业以及科技英语、日英、法英、德英和俄英双语五个专业方向。早在1984年学院就设立了英语语言文学第一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后又陆续增设了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和法语语言文学三个硕士点。其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省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经山西省学术委员会审核,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审批,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增设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011年,成功申报获批言语交际学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经山西省教育厅审核,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增设本科翻译专业。

学院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研究所、山西大学外国语语言研究所,以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室、英美文学研究室、翻译研究室、中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室及大学外语教学研究室。

学院还设有山西大学外语考试培训中心,山西省出国人员外语培训部,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5)太原考试中心、托福(TOEFL)山西机考中心、英国剑桥商务英语证书(BEC)培训考试中心及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水平考试(BFT)山西考试中心。

近年来,学院各专业教师做了许多相关专业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1A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教材三十余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二十余项;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十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

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拥有两座教学楼,教学使用面积3558.3平米,科研使用面积687.8平米,现有两个机房、四个语言实验室、二十余个多媒体教室, 同传+笔译实验室、录播室、同传室、笔译室等,实验室总面积为1500平方米左右。资料中心藏书及音像资料5万余册(盘),中外文期刊达90余种,校园网四通八达。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共有教职工17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17人,在读博士生10人。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常风先生、聂崇信先生、彭阜民先生、高健先生、杨德友先生都曾在学院长期任教,优良的教学、研究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学院聘请原联合国副秘书长、资深外交家冀朝铸先生为名誉院长,聘请顾日国、徐盛桓、何自然等1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各专业均有外籍专家任教。

学院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已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多项学术交流;同时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费弗尔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日本立教大学、东京国际大学、横滨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以及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机制。

九十多年来,学院已培养出八千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中有多人被授予省级荣誉称号,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情况良好;一些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重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天津市纪委书记臧献甫(外国语学院1972级校友)、中国银行总行首席运营官杨士华(外国语学院1975级校友)及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贾高建(外国语学院1977级校友)等都是毕业生的杰出代表。经过九十多年的建设,外国语学院以其雄厚的实力成为山西省外语教学、科研、培训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在山西省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创立于1929年。在88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山西省立教育学院”、“国立山西大学文学院教育学系”、“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山西大学教育系”、“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几个发展时期。88年来,先后共培养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本、专科学生5000余人。学院现拥有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全国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并设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本科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学院拥有图书馆、心理学实验室及琴房和舞蹈室。学院图书馆有专业书籍20000余册,专业报刊190余种,期刊合订本10000余册,心理学实验室拥有国内先进的实验仪器百余套,为教学和科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学院经过88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方向要明确、系统读经典、扎实基本功、由博而返约、治学要严谨、勤学并苦练、循序而渐进、温故而知新、融会而贯通、学用相结合等优良办学传统。史国雅、丁裕超、辛治华教授等老一代教育学者和心理学者曾在学院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形成了“勤勉务实、求真至善”的学术风气。新世纪以来,学院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学者,形成了研究特色,在国内相关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学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教育学原理”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在重视学术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社会服务。学院依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开发了一系列“教育和心理专业服务项目”。目前,学院可以为大、中、小学提供特色教育培训(课堂教学艺术培训、当代教育理念培训、最新教育教学方法培训、管理方法和艺术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可以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机构提供教育规划和决策的咨询和研究服务,为企事业单位进行心理服务。

学院与国内外十余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赴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等国访学或研修;学院教师在国内10多个学术专业委员会担任理事、常务理事,与国内同行建立了有效的交流机制。广泛、深刻的学术交流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学院正按照学校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抓学科建设促发展,抓师资队伍促质量,抓管理水平促效率”的办学思想,加强基础建设、学科建设和党的建设,按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通过形成优势的研究方向,打造高水平的专家团队,生产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研发区域教育发展所急需的教育产品,实现“国内有影响,省内占主导”的学院发展目标。

学院现设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学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

法学院


山西大学法学院始建于1906年,初名法科法律学门,属山西大学堂早期的文、法、工三科之一。1931年建立法学院。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冀贡泉、梅汝璈、杜任之等曾执教法学院。1951年院系调整,山西大学法学院部分教师归并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0年恢复重建法律系,1996年改建为法学院。自恢复重建30年以来,法学院共为我省以及我国法制建设培养本科生、硕士生近万名。法学院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中西会通、博专并重、勤奋务实、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办学特色。法学院始终领先山西等法学教育,并跻身全国百强法学院之前列。

学院师资雄厚。现有专业教师5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高级职称比例达到60%,博士27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24人,5名教授被聘为山西省政府法律顾问。为了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学院聘请著名法学家陈光中、王利明、梁慧星、沈四宝等36人为客座教授,聘请本省法律实务部门46人为兼职教授,大大充实了教学研究力量。

学院学术研究水平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强。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0项,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部级课题60余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横向合作项目150项。科研经费达2200余万元;发表论文共500多篇,其中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150余篇;出版著作75部、教材23种;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5项。主办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定期连续出版的学术刊物《三晋法学》,在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学院学生组织蓬勃发展,为同学们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学院学生组织包括分团委,学生会、《法学院》院报编辑部、法学院辩论队、法之信仰同行社、山西大学微尘社团及爱的港湾共建会和法学院男女足球队、篮球队等。各学生组织立足我院专业实际开展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在山西省内表现出了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主要就业途径是通过参加各级公务员招考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直接就业,主要就业去向是司法、行政、事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就业比例达到90%以上。

学院已毕业校友成为众多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法治、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代院长杨临萍、全国优秀公诉人韩少峰、张昀光、李晓燕、赵正斌、刘晋芳等;全国优秀法官齐素、张康、张彩虹、刘润玺、吕建文等;领导决策科学著名专家、北京城市学院院长连玉明教授;加拿大华商协会副会长王迪录;等等。

学院现设有法学一个本科专业和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刑法学、法律史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九个二级学科,拥有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内高校一流的物证技术实验室、多功能模拟法庭、图书馆等教学设施和研究机构。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是山西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36年建立的山西大学数学系。2003年撤系建院,数学系更名为数学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教授14人(14%),副教授30人(30%),讲师45人(45%)。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2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工程教师10名,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6人。

数学科学学院2000年获基础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基础数学被评为山西省重点学科。现有数学、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工程硕士(控制工程领域)、应用统计硕士、教育硕士(学科教育·数学)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3个本科专业。基础数学博士点是山西省高校中唯一的数学博士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山西省品牌专业。

学院以学术研究团队建设为核心,设有非线性泛函分析、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代数与几何、图论与理论计算机、常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智能计算与控制、应用统计7个学术研究团队。“十二五”期间,实际获得并计入财务帐目的纵向科研经费共计1700余万元,其中2011年度337.5万,2012年度278万,2013年度475万,2014年度360余万,2015年度350余万,高级职称教师年平均经费9万。2016年度获得的科研经费共计369.7万元。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近三年以第一作者单位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9多篇。在《Advances in Mathematics》、《Annales de l'Institut Henri Poincare (C) Non-Linear Analysis》、《Journal of Algebra》、《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Journal of Functional Analysis》、《SIAM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Automatica》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篇。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智能计算与控制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高速列车运营环境的高可行性WSN构建、结构化道路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鲁棒机动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团队实现了对四旋翼飞行器的更优控制,这为飞行器稳定性控制提供新的思路。

数学科学学院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立足于大众化教育现状,树立分类分层培养理念,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三个专业招生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赛、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外创新氛围,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科建设制度完善,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教学质量优秀。注重本科生国际交流合作,强化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莱特大学2+2形式合作办学,继续洽谈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合作办学。本科教学不断加强,本科教学成果不断涌现。近三年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宝钢优秀教师奖3项。

数学科学学院和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交流,聘请国外专家来学院任教、开展合作研究,派出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深造、进行合作研究,广大教师积极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展学生海外访学经历。与6位“百人计划”教授合作培养研究生,把优秀的硕士生直接送到对方学校攻读博士学位,把优秀的博士生送到对方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合作研究,把优秀的博士毕业生送到对方做博士后或进行合作研究。

数学科学学院为国家、省内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优秀毕业生,有的成为国务院、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德国亚琛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高级研究人才,有的成为汾酒集团、泰安集团等大型公司的研发人员,有的成为政府、教育、工商、税务、交通、邮电、银行、卫生、保险等领域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在毕业生中,姚鹏飞、郭宝珠、段晚锁等成为科学家。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山西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计算机科学系,是我国成立较早的计算机系之一。学院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系统工程),1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1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1个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个面向信息化的数据分析与处理协同创新基地,1个大数据挖掘与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首批品牌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4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4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人,山西省高校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

学院的人工智能、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3门课程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拥有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及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学院还聘请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教授为兼职教授。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国际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UC Berkeley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Institute)、美国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计算语言与研究所(Computational Language and Education Research)、美国北达科他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等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

在本科教学中,学院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学院建设了软件基础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软硬件综合设计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微机接口实验室及山西大学-NEC联合实验室、山西大学-Intel联合多核技术实验室等。学院积极组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学科竞赛及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在ACM(美国计算机国际大学生程序竞赛)、华北五省及港澳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全国软件大赛等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年来,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省部级纵向及企事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科研成果“基于计算智能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获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面向汉语篇章的句法分析器”分别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

现在校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计230余人,本科生1158余人。建院以来,共培养本科生7800余人,研究生1000余人。本科生中3人获2012、2013、2015年度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称号,100余人被授予省级荣誉称号,130余人在全国、全省各类科技竞赛和素质教育中获奖;博士研究生3人分别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

毕业生中既有中科院、清华、北大以及国外等著名院校的高级研究人才,也有华为、腾讯、360、Oracle等大型公司的研发人员,更有在教育、银行、工商、税务、交通、邮电、广电、卫生等领域的技术骨干。

化学化工学院

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前身为私立中国大学理化系,1931年开始招生,1934年改为化学系。1949年并入山西大学理学院。2001年根据学科的需要,山西大学批准由化学系、分子科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组建成立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近年来,根据科学研究需要,新增精细化学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晶态材料研究所、中医药研究中心以及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如今的化学化工学院,拥有教学、科研、实验用房建筑面积10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资产价值9000余万元。

学院现有教职工175人,教师139人,实验辅助及行政人员36人。其中教授4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47人、讲师50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2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78人,研究生388名,本科生809名。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业已形成理学、工学博士,理学、工学和医学硕士,理学和工学学士及成人教育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格局。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目前拥有一个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八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化学工程、制药工程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个煤下游精细化学品教育部工程中心和一个国家实验示范中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分析化学4个学科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此外,学院以分别无机化学为基础成立了分子科学一级研究所,以有机化学为基础成立了现代化学一级研究所,以物理化学、应用化学为基础成立了教育部精细化学品工程中心,以药学为基础成立了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心,以配位化学为基础成立了晶态材料研究所,并且新增一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形成了院所相互交叉又相互支撑的科研格局。

在基础研究方面,近年来,学院获得包括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0余篇,如在Nat. Chem.(1篇)、Chem. Soc. Rev.(3篇)、J. Am. Chem. Soc.(6篇)、Angew. Chem. Int. Ed.(6篇)、Adv. Mater.(2篇)、Chem. Sci.(1篇)等国际顶级化学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有力地提升了我校化学学科的影响力。其中,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 Chem.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全硼富勒烯B40团簇,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且被光明日报头版报道。2013年至今,根据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所发布的统计数据,我校化学学科连续三年进入全球排名前1%。

在应用研究方面,我院赵永祥教授开发出温和条件下定向合成丁二酸酐催化剂及两级加氢、外循环撤热工艺,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与河南煤化集团合作建成3000吨/年工业示范装置,实现稳定运行,为可生物降解塑料PBS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该团队主持开发的炔醛法生产1,4-丁二醇(BDO)加氢催化剂及加氢技术,在比国外代表性工艺(20~28MPa)低7~16MPa条件下生产出国际最高品质的BDO,在山西三维、河南开祥等企业推广,建成总产能达51.5万吨/年BDO工业装置,该项目获2009年度“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且《高速发展的中国化学(1982-2012)》将该项技术成果列为“精细化工、石油化工”三十年来八项工业化重大成果之一。我院王自为副教授研发的聚羧酸盐减水剂技术实现产业化,用于高铁、核电站建设,以此技术为支撑的山大合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于2014年12月在新三版成功上市;我院董川教授开发的新型光敏水解褪色材料实现了产业化,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相关产品被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多次报道。

针对化学、应用化学(工科)和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院狠抓本科教学质量,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意识。依托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强化学生科研训练,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研究,突出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近年来,在校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山西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比例达40%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均达到45%以上,就业率90%左右,毕业生综合评价的优良率达到95%以上。建国以来,我院已为全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名。

学院与国外近10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如:山西大学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Duluth 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2+2校际交流合作、山西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3+1+1合作协议、山西大学与英国阿斯顿大学的3+1合作协议,每年可以分别选派我院二年级、三年级在校本科生赴该校进行两年或一年的学习,学校承认在该校期间所获学分。

近年来,学院在校企合作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已与山西三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赛鼎工程有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太原市侨友化工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在产品研发、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实习及岗位培训等多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

化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三个本科专业。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

物理电子工程学院是我国成立较早的物理与电子类院系之一。学院目前包含物理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激光光谱研究所、现代通信技术研究所,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光学)、一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物理学)、二个省级重点学科(理论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一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光学工程)和一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学院现有教授40人,副教授68人,博士生导师38人,硕士生导师105人,教职员工190人。拥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师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其中讲座教授2人),“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在读本科学生891人,博士研究生87人,硕士研究生301人。

学院现有物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原名: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为山西省品牌专业。物理学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电子学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与原子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此外还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个省级教学团队。依托学科优势,建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近10年来,学院在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人才建设以及标志性成果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5 项,项目总经费3.6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22项(包括国家创新群体3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项、“973”和“863”课题15 项、国家基金重点项目5 项、仪器专项2 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基金委基础人才培养基金4项),经费合计3.3亿元。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山西省科技发明一等奖6项,其他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学院与国内外十余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先后主办了亚太量子信息国际会议、原子与光子的量子调控国际会议、国际凝聚态理论与计算材料学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同时学院内部每周开展学术活动,积极邀请国内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气氛。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始建于1949年,是全国高校中较早设立生物学专业的院系之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在全国同类院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强的实力。经过60多年来几代人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办学传统和专业特色。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学院作为区域主要的生物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创新基地,近年来,学院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

目前学院现设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全国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山西省品牌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73,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4人,讲师19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80%以上。拥有基础生物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精品课程2门,全国模范教师1名。

学院拥有55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仪器设备总价值达3500万元。其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设有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生物与食品工程等本科教学实验室。学院还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实验条件齐全,本科教学质量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现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和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学为山西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植物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重点扶持学科。

全院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三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多项。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基础研究上水平的同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与汾酒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人才培养创新中心和多个研发中心,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院在校本科生70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10人。学院以“研究性实践教学”为本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创新精神为核心,实践能力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依托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学科,形成了科研引领教学,实践提升素质的培养特色和亮点。近年来,学院每年保送校内外硕士研究生20多名,考研率保持在5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考入重点院校或国家级科研院所,还有许多赴国外攻读研究生,其中有40%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6%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生获得的国家级创新性实验项目和校级创新项目、获国家和省级科技作品竞赛奖均居全校前列。

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精彩纷呈。学院经常举办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每年举行学生实习成果展览。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为全校领先,考研率、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夺得山西大学 “青春杯”学生软式排球赛冠军, “希望杯”篮球赛女篮冠军,“栋梁杯”足球赛冠军。学生志愿者开展的“预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近年来,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有30多名教师赴国外深造或开展学术交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并聘请了4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学院先后举办了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举办多场学术研讨会或报告会,有多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广泛的合作交流,促进了学院的发展,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学院的辐射作用。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山西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1985年12月成立的山西大学环境保护科学系,2001年更名为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山西省乃至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类高等教育的院校之一。学院现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专业为山西省品牌专业和山西省特色专业,环境工程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环境类学科拥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环境科学博士点、环境工程博士点、生态学博士点、自主设置环境生物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环境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等一体化研究平台。学院下设四个专业研究室、环境与资源实验中心和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其中环境与资源实验中心为山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科还拥有环境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和黄土高原研究所三个校级研究机构。学院实验室设备先进、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善,理工结合,教学、科研能很好地服务于山西省地方经济,为山西省和全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本科教学基础扎实,注重以人为本,具有教风严谨、学术创新、学风浓厚的优良传统。学院现有在职教师63人,专职教师4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讲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博导6人,硕导26人,硕士以上学历者达教师总人数的96%;近年来,学院教师荣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省级教学名师”、“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训练荣誉称号和奖励30余人次;取得林业部科技进步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20余人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一批博士研究生毕业教师的引入和外语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比例的增加,教师外出留学或专访人数的大幅度增加,近三年以来,累计参加全国和省内各类学术会议50余次,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院讲学或作专题报告35人次,聘请国外专家作学术报告20余次(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共派出出国访问的教师达18人次,使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学院坚持走教学与科研并重之路,努力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和地理学大学科内营造一个和谐人际关系和学术创新的研究空间,为科研工作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近年来,已建设有2个校级本科优秀课程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4个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山西省优秀青年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第三届“感动山西大学” 十大杰出青年1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获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1项;近五年来,学科共争取国家及部级课题120余项,其中包括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海外人才引进专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等;各类省级项目30余项;各类横向科研项目400余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被SCI收录(第一作者)的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成果鉴定16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0余项;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科建设不断迈上新的水平。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835人,本科生生源来自全国 17个省市自治区。学院在培养本科生方面,始终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应用的指导思想,针对山西省、全国乃至全球主要环境问题,始终以环境问题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建设思路和定位,进行教学计划和不同专业学科主干核心课程设置。目前已累计培养本科生数千名,考研率连续多年名列学校前茅。本科生已建设有多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本科生实习、实践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学生的动